儿童咨询

【文汇报】去博物馆里学“识字”吧

发布时间:2013-09-06 作者:上海汲原堂青少年语言发展中心

08

2013/08/08

天下·社会生活

据汲原堂“排查”,申城8家博物馆富含汉字的“字根”元素

去博物馆里学“识字”吧


  我们去吃澳门豆捞,锅子里捞不到豆,为什么叫豆捞呢?其实是古代人放零食的一种容器。汲原堂的李山川老师手里拿着甲骨文字牌,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里字形的容器前给30多名来自美国和德国的华侨讲解中国文化,偌大的上海博物馆成了孩子们最爱的教室
  汲原堂青少年语言发展中心是个教人识字的机构,由张立军与研究文字的学者李山川、有教育机构从业经验的何峥嵘共同创办。张立军创办机构的初衷很单纯:希望女儿不要因为汉字的笔划太复杂而厌烦认字。
  
借助形象记忆学汉字
  爸爸,我记住了字,它的下半部分和古代的编钟长一样,上半部分就是拴住钟的绳子。来自德国的李丽和同行带队的父亲交流着,通、桶、捅、痛也和相关,这是古代人一天生活中听音乐的部分。
  以前学生字的时候老师让你写十遍二十遍,先记住字怎么念,再记住大概字意。这是传统的认字方法。汲原堂CEO何峥嵘说,汲原堂教人们用发散性思维学汉字,教人快速认字的教育机构很多,而我们让人识字’”
  先人创造文字的时候,看到什么就画下什么,汉字由最初的那些形象演化而来,汉字学习也可以借助形象记忆。3周岁以后的孩子识字,可以根据实物和字形的对照进行,这也便于右脑抽象思维的训练。何峥嵘介绍,2000年开始,汲原堂的创始人用10年时间从中国古文字形体中整理出200个汉字字根,并组合出4500个常用汉字和8000个基本汉字,随后创办汉字思维课程
  据悉,汉字思维课程共有60个课时,需要1年半左右时间学习。孩子们不一定能学全所有汉字,但他们可以借助对字根的记忆了解、掌握生字。
  
中国合伙人:博物馆教汉字
  很多孩子不喜欢去博物馆,因为展馆内只有干巴巴的展品介绍,孩子们看不进去。但我们发现那些千百年前出土的文物本身就是活的字根,可以成为我们教字的课堂。何峥嵘告诉记者,上海有80余家博物馆,经过汲原堂团队的排查,有字根元素的博物馆有8个,包括上海博物馆、青浦博物馆、纺织博物馆、自然博物馆等。于是他们充分利用免费资源,组织孩子们到博物馆学习。现在,每年有数千人次参与博物馆识字之旅
  和电影《中国合伙人》中情节类似,汲原堂的创始人也是3个,电影里的创业团队最初是在免费的肯德基教英语,我们就在免费的博物馆教汉字。博物馆就是我们的肯德基。现在的问题是,我们的讲师资源严重不足;所幸,陆续有一些白领志愿者在听过我们的课程之后参与进来。
  
老外从汉字中感受文化碰撞
  今年,美国首府华盛顿特区的华盛顿育英公立特许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,许多人为了申请入学凌晨1点就前往排队。记者从该校中文教师华沁处了解到,学校招生名额只有60人,却接到850多个家庭的申请,而且大多数是美国人。老外学中文的热情可见一斑。
  汲原堂也是眼下中文热的获益者。该机构的800多名学员中,约有100人是有中文基础的外国人。
  汲原堂的思维识字方法比较容易被老外接受。很多老外觉得汉语难学。比如,这个字就急坏了外国人,比较、比赛,比翼齐飞、朋比为奸、比目鱼……同一个字在每个词里的意思都不同。上课后,我们告诉他们象形字就像两个坐在一起的人,有靠近的意思,因为靠在一起才会进行比较,才可以进行比赛。因为靠在一起,所以翅膀挨着翅膀一起飞,会凑在一起做坏事。而眼睛靠在同一边的鱼叫做比目鱼,这么一解释,老外才恍然大悟。
  汲原堂的学员有以色列人、韩国人、美国人,他们能从汉字中了解不同于本国的文化,有的学员就对盘古开天很感兴趣——盘古最后用自己的身体化为世间万物,表现了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,而西方是上帝说有什么就有什么还有两天休息,中文的创世纪让各种文化有了一些碰撞,有学员计划把我们的教材翻译成当地的文字,把东方的文化继续传播到他们国家
  本报见习记者 祝越 记者 钱蓓

儿童咨询

咨询热线

021-62313632

15821890667

乐园环境

技术支持:上海嘉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